编者按:德育品牌是学校通过长期文化积淀和德育实践探索形成的、具有一定校内校外影响力,深受广大师生认可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工作载体。
为了创新德育品牌培育机制,北京市教委以“一校一品”优秀德育品牌创评活动推动职业院校德育建设和德育实践创新,活动自2016年至今已评选出两批共19个优秀德育品牌,品牌内容涉及学校整体德育体系构建、社团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红色理论宣讲、工匠精神培养、精准扶贫、主题班会等方方面面,各学校高度重视,从品牌建设理念与管理、建设内容与过程、建设效果与影响、建设队伍与保障、建设成果与特色等方面全面梳理本校德育工作,紧跟时代要求,创新德育形式,形成了首都职业院校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德育工作格局。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营造全天候德育氛围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副院长贾东清认为,“德育工作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空洞的理论,应该将真实的榜样、鲜活的案例请进课堂,走近学生。同时,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实践加深认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德育是活生生的,是可触可碰的,是存在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的,也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


为适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满足交通强国建设和首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对高等职业学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培养理想坚定的交通强国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德育实践新途径,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红色社团兴趣引导和网络深化教育融合,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立体式全天候的德育氛围。
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第一课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注重提炼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果。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彭颖老师介绍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老师同时上课,也不是一个老师同时讲授两门课,而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教育。”

比如,我们的老师在思政课上就用真实的交通事故案例作为线索,作为抓手,提醒着同学们一定要在工作中做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告诫他们哪怕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些细节,如果稍不留意,违反规章进行操作都将带来惨痛的代价。“这就会让学生们认识到,“爱岗敬业”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真实地体现在每一个合格首都交通人普通而不平凡的日常工作中。”同样,我们的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的时候,也会通过各种设备、装置的设计、制造的过程,让学生们认识到一项设备、装置的设计、制造,甚至一项专业技术的掌握的背后一定要有职业道德的加持,唯有这样才能将其做到精益求精,也才是大国“工匠精神”的体现。


每个学生都喜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因此如何发挥社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也成为了该校思考的方向。为此,学校通过建立思想会客室、学生联合社团、军迷俱乐部和国旗班为主的学生红色理论社团,以点带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带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建设交通强国。而这也逐渐就成为了该校全天候德育氛围中的第二课。
至于第三课堂,学校通过建立融媒体中心,将思政课、德育相关的内容借助抖音、快手、短视频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并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其今后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职教德育局面正形成
无论是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借助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营造的全天候德育氛围,还是北京市商业学校的职业素养护照,亦或是北京市经济管理学校的魅力主题班会,这些都是北京市职业院校“一校一品”优秀德育品牌的代表。
从走访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院校的德育工作无一不以学生为中心,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德育课程内涵,增强吸引力,将德育作用落到实处。正如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副处长吕轮超所说的那样,“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必须增强德育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教育发展,德育为先。我们相信,随着北京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深度开展,随着一批批职业院校德育品牌的出炉,北京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将继续加强。通过建立科学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创新德育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德育评价的激励功能,北京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也将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并将绽放出更为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