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从小就对海港有独特的情感。”记者耳畔传来沉稳、清爽的声音。电话那头,是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水运所沿海规划室高级工程师董敏,被问及为何选择港口规划及通航技术领域,他娓娓道来。
董敏本科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毕业后,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的港口规划方向的研究生,师从业内知名教授宋向群、郭子坚,深耕港口规划和设计。
研究生毕业后,董敏通过一年多的实习考验,顺利进入了梦寐以求的部规划院水运所沿海规划室,主要从事港口规划及其政策研究、港口资源管理和通航论证等方面的工作。9年来,他在热爱中笃志敏行,在工作中奋进创新,凭借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获得10余项行业科技进步奖励、7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23项外观设计专利和18项软件著作权,广受业内认可。2020年,他被评为部规划院首批青年科技英才。

从“新兵”成长为“尖兵”
时间回溯到2012年,有“世界第一大港”之称的宁波舟山港启动了第二轮总体规划工作。这一年,董敏26岁,这是他工作第一年就全程完整参与的第一个大港的规划项目。
宁波舟山港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对于落实国家战略、服务重大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上海和浙江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
“宁波舟山港的规划工作相当于正常港口规划3到4个的规模,任务量重。从落实国家战略、服务行业管理、促进地方经济、保障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角度制定研究方案,又需要征求各方意见,协调多种矛盾,困难很多。”董敏回忆说,他当时主要负责港口空间布局方案的研究,这既考验专业知识是否扎实,又考验对宁波舟山海域特点的把握分析。
他迎难而上,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与团队成员奔波于宁波、舟山、杭州三地,进行了数月的集中攻坚,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研究成果得到交通运输部相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宁波舟山港在第二轮规划的指导下,吞吐量翻番,总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一。
时隔9年后,2021年9月,浙江省政府会同宁波、舟山两市政府召开了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修订启动会,《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将实施新一轮总体规划修订工作。这一次,董敏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第三轮规划工作,“十一”长假后马上组织调研组奔赴宁波、舟山、杭州,进行调研和现场踏勘。
“近20人的联合项目团队、近50家调研对象单位、3周多的调研过程,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他的规划业务素质好,能够准确把握项目难点,解决关键问题。”团队成员李勤荣十分佩服董敏良好的协调能力和专业素养。在第三轮规划工作开展之际,董敏已由一名“新兵”成长为“尖兵”,成为团队中的“主心骨”。
“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的综合枢纽,是支撑我国对外开放和大宗物资运输的关键一环,我为自己能够参与绘制世界第一大港蓝图感到自豪。”董敏说,两次参与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修订,他觉得自己十分幸运。
专业“练兵” 聚焦重大工程
“随着沿海城市群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我国对建设跨海通道的需求日益旺盛,但建设跨海通道会对所跨航道产生影响,要做大量的通航研究分析工作。”董敏说,2016年,他尝试在专业方向上开拓创新,聚焦航道通航研究。在他看来,航道通航研究不容小觑,对涉水建筑物和构筑物对航道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是项目建设最为重要的前置条件之一。
回忆早期参与的项目,董敏对《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深中通道工程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超大型集群工程,其所处水域为珠江河口通航密集区,通航环境极为复杂,对他和团队成员来说都很有挑战。
为此,他和团队成员采用多学科融合技术和创新理念,形成了船舶大型化预测、通航尺度论证、通航方案适应性评价和通航安全保障分析等关键技术集群。研究成果成为深中通道项目工程可行性报告获得国家批复的重要技术支撑。
“参与这个项目,我做了大量数据统计和图纸绘制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为我以后从事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董敏说,经过这次“练兵”,他掌握了更多航道通航研究方面的技术经验,也形成了更为系统的思考模式。
在负责《沪舟甬跨海大通道通航标准研究》时,董敏已经对通航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部规划院教授级工程师查雅平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调查了相关地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港口、航道、航运、管理现状及发展规划等情况,论证了全桥和桥隧组合的通航方案,攻克了超长非通航孔引桥防撞、大小船组合多线通航尺度研究等难题,分析了沪舟甬跨海大通道的通航影响,提出了上海至舟山跨海大通道的通航技术标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董敏很年轻,科学理论素养全面,协调沟通能力强,具有创新潜质和国际视野,善于带领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团队进行集中科研攻关。”在查雅平看来,董敏显示出了复合型发展的潜质。
将信息化新技术融入港口规划
“早在2012年,我和团队成员就开始研发中国港口资源监测管理系统。”董敏告诉记者,我国港口分布在18000公里的海岸线、14000公里岛屿岸线和主要江河干流,范围广、分散多,管理部门很难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国港口资源利用情况,难以进行有效监管。
“有了这个系统,就可以实现全国港口资源的动态跟踪监测管理,提高管理部门的港口资源监测监管能力。”董敏自豪地说,作为主要参与人,他负责了港口资源监测管理系统的多个子系统的需求对接和辅助研发,并管理所有信息数据。2014年,在该系统的基础上,中国港口资源监测管理实验室应运而生,成为行业最早整合全国港口水运数据的信息化平台。
董敏介绍说,实验室能够利用遥感卫星影像和地理信息技术对我国港口和岸线资源进行可视化监测和管理,突破传统监管技术和方法,研发的相关技术成功应用于全国港口普查工作中,为港口普查提供了更为直观、高效、精准的创新技术和方法,也为后续全国各港总体规划现状梳理提供了支撑。
“搭建实验室拓宽了我在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知识体系,我将实验室的相关技术主动融入港口规划和通航研究等主要业务领域。”董敏说,这使他养成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科研的工作习惯。
在董敏看来,未来的港口规划将是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融合的规划,将是深度融合地理信息、卫星遥感影像、三维虚拟场景、港航大数据分析等先进信息分析技术的数字规划,他希望在传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融合多领域、运用信息新技术进行港口规划。
“在前辈们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影响下,在传帮带的过程中,我对自己提出新要求:更专业地服务行业,绘就科学合理的港口规划蓝图,为国家港口建设贡献力量。”董敏将此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