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顶岗实习。

实训课堂。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教师陈长春获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欧阳伟和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蒋玲获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斗胜入选我国第17批护航船长;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建涛任“雪龙”号科考船二副。
——广州潜水学校毕业生、广州打捞局高级潜水员钟海锋获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2017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称号;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毕业生魏俊强荣膺北京市首届10名“北京大工匠”榜单。
——杭州技师学院学生杨金龙和蒋应成先后摘取第43届和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桂冠;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浙江申通时代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江海荣在第九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术大赛上勇夺一等奖,最近又获第二届“杭州工匠”称号……
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一直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以服务交通强国建设为己任,交通运输职业院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四个交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争当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行官,向行业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改革创新 交通职业教育“风景独好”
交通运输职业院校大多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并伴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为交通运输职业院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大部分职业院校相继升格为高职院校,迈上发展新台阶。
40年来,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为行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他们活跃在交通运输行业基层的关键岗位,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技术带头人。据不完全统计,交通运输工程建设一线的项目经理和汽车维修企业的技术经理中,有约60%毕业于交通运输职业院校。
40年来,交通运输职业院校发展成就卓越,在全国行业类职业院校中走在前列。
——15所高职院校成为国家示范(骨干)院校,15所中职学校成为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所学校成为交通运输部示范性职业院校。
——6所交通运输高职院校入选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7所交通运输高职院校入选2016年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2所交通运输高职院校入选2016年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
——交通运输高职院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4人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7人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交通运输职业院校获得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3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一等奖4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二等奖23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二等奖4项。
——2015年教育部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各省(区、市)启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大部分省(区、市)的交通运输高等职业学校入选优质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或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了职业院校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贡献度。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风景这边独好!
立足行业 专业契合“四个交通”建设
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建设与改革重点在于专业建设与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职业院校立足交通运输现代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四个交通”建设,推进传统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注重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交通运输职业院校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要求,专业设置从传统的道路运输类、水上运输类,逐渐拓宽到城市轨道交通类、航空运输类和铁路运输类。目前,全国高职院校设置道路运输类、水上运输类、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点共2411个。道路运输类专业点占比57.65%,数量最多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点263个,比上年增加40个;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点从12个增加到36个,且有大幅度增长趋势;水上运输类专业点占比15.76%,增幅最大的是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点,从上年的60个增加到目前的123个;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点占比26.59%,比上年增长67.8%。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点2300多个,在校生达96万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点240多个,在校生达8万多人。交通运输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
2017年,教育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确定交通运输大类示范专业点,公布道路运输类、水上运输类、城市轨道交通类示范专业点共104个。这些示范专业点将进一步落实专业建设规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校企供需两旺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交通运输职业院校依托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行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院校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从“订单培养”到“现代学徒制试点”,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到校企协同育人,根据专业特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深受欢迎的技术技能人才。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先后与100所学校和18家大型经销企业及307家经销商协同建立全国性汽车维修专业校企联盟,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项目运行机制,2012年以来,为行业输送了超过1.4万名汽车维修人员。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沈阳和佳集团开展合作,形成了以“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结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把学生看作未来员工,专门选派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实践教学,并直接从实习学生中录用正式员工。
交通运输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招生和就业“两旺”,学校与企业毕业生供需“两旺”,交通运输职业院校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
湖南省2016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1.05%,排在前10位的专业集中在交通运输类。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交通运输类毕业生就业率达97.88%,位居首位;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6.72%,交通运输类对口率和就业率均超过平均对口率和就业率。
砥砺前行 高技能人才服务国家战略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通过建立路桥工程、汽车服务、航海、城市轨道交通四个全国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通过“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海员联合会、新加坡森海海事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新(南通)国际海事培训中心,并在柬埔寨投建船员培训中心,在几内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在几内亚建立韦立船员学院,开展船员培训,并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等国外高校共建3个境外师资培养基地,分类实施教师培训。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依托国际化合作项目的“双主体、多元化”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
越来越多的交通运输职业院校正广泛参与到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中来,不断提高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
新时代,新起点,新作为。全国交通运输职业院校将牢记使命,凝心聚力,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书写交通强国建设奋进之笔。
本文图片为 资料片